<<<深夜聚場:陪伴青春的茶館熄燈>>>
「那家24小時茶館竟然收了?」這句驚訝感嘆近來頻繁出現在板橋居民的社群動態。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「零時差時尚茶房–板橋店」,近日悄然貼出結束營業公告,讓許多長年把這裡當作「深夜避風港」的熟客瞬間湧起回憶。
零時差茶房曾是板橋府中商圈的聚會地標,其「24小時不打烊」營運模式滿足了不同時段顧客的需求。從深夜學生的課後續攤、上班族的晚班聚餐,到銀髮族的午茶聊天,這裡不只是用餐空間,更像一處生活的喘息站。茶館提供超過數十種飲品選擇,搭配義大利麵、焗飯、小火鍋等平價熱食,憑藉親民價格與寬敞空間,在日漸壓縮的都市生活裡撐出一點「自由聊天的寬度」。
然而,在網美咖啡廳當道、租金與人力雙重壓力下,這類強調長時間營業與社交場景的複合式茶館正面臨大規模退潮。曾經風靡的「現代茶藝空間」,如今在新型態餐飲選擇中顯得格外沉重與邊緣,讓人不禁思考:當我們擁抱快速翻桌與美照打卡的當下,是不是也逐漸遺忘了,那些陪我們撐過青春夜晚的燈火微光?
<<<聚宴式微:36年日料館走入歷史>>>
不只北部,台南也悄悄吹起了老餐廳告別風。南區知名的「桃山日本料理」宣布將於今年7月27日正式歇業,結束長達36年的營運生涯。對許多當地人來說,桃山不僅是婚宴與聚餐的首選場地,更是老台南人心中「慶祝」與「團聚」的代名詞。
不同於日式連鎖品牌強調制式風味與高翻桌率,桃山保有的是傳統日料的完整度與彈性。從冷盤、炸物、壽司、燒烤、蒸物到合菜套餐,滿足從個人用餐到大家庭聚餐的全場景需求。宴會廳的設置更讓它成為企業聚會、家族婚宴的首選。據台南市經發局2023年統計,像桃山這類提供大型合菜且屬於單店經營的日料餐廳,在台南僅剩不到10家。
然而,這類仰賴場域經營與固定熟客群的餐飲型態,近年飽受餐飲單價與人力缺口的雙重壓力,加上新一代消費者習慣精緻小份、單人定位,導致營運挑戰日增。桃山的熄燈,並非品質不彰或口碑轉差,而是反映出「儀式性用餐空間」正面臨結構性轉型壓力。隨著婚宴外移與小家庭結構興起,像桃山這樣的「聚宴型餐廳」正在被迫退出城市餐飲舞台。
<<<告別不是結束:老味道的未來可能>>>
面對老店接連歇業,我們是否只能無奈看著一幕幕謝幕?事實上,有些老品牌選擇以「轉型」作為回應,例如改造為外帶模式、發展冷凍食品線,或透過與商場合作重新定位。例如近期易牙居轉型為「港點超市」,或將餐點模組化以供電商販售,都是老品牌轉進新市場的案例。
針對零時差與桃山這類強調空間經營與長時間陪伴的餐廳而言,若想延續品牌精神,不妨思考如何將「社交場域」轉化為「體驗品牌」——或許不再是24小時的實體空間,但能是夜貓族的共享廚房,或辦桌文化的虛實整合平台。畢竟,記憶中的那碗湯、那張桌,最終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所賦予的味道。
我們無法阻止城市變遷,也無法留住所有老店,但我們可以記住這些場域所承載的「關係感」。或許,真正的挑戰不是守住舊有的經營模式,而是找出讓老味道繼續參與當代生活的方式——讓一段回憶,變成下一代的日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