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食

〈泰式打趴漢堡王?〉3 大速食連鎖掀異國風潮 新品創下2倍銷售差距

<<<味蕾的旅程:速食新菜打開南洋味蕾>>>

當速食不再只是美式漢堡與薯條,台灣餐桌也迎來一場異國味革命。從酸香四溢的「泰式檸檬魚堡」到濃郁滑順的「明太子無骨脆雞」,三大速食品牌——摩斯漢堡、肯德基與麥當勞——接連於 6 月底至 7 月初推出新品,主打南洋與日系風味,無不搶攻年輕消費者喜新求變的味蕾。

摩斯漢堡推出的南洋系列,一口氣端出五款新品,像是「椒麻雞腿堡」、「泰式檸檬魚堡」與「圈圈蝦餅」,使用花椒、魚露、青木瓜絲等地道食材,重現泰式街頭小吃的靈魂。不只重口味吸睛,摩斯也善用在地飛虎魚,結合紫洋蔥、高麗菜絲等蔬菜層層堆疊,讓人在咬下的同時,彷彿瞬間置身曼谷街頭。

而肯德基則另闢蹊徑,選擇擁有「居酒屋靈魂」的明太子作為主角,打造期間限定的「明太子無骨脆雞」,不僅雞腿肉厚實酥脆,還搭配日式炒麵做出整體組合,一推出便引發社群熱議。不讓對手專美於前,麥當勞則主打日韓人氣甜點「迷你Q紫薯吉拿棒」,首次導入紫薯皮與地瓜餡,結合雙重口感,鎖定午後甜食市場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新品不約而同都以「期間限定」、「異國風味」作為主軸,正說明速食業者在原有產品線外,積極透過「新奇口感」激發消費者的好奇心與社群分享意願。據《foodNEXT 飲食新潮流》2023 年調查指出,台灣 18–35 歲族群中,超過 72% 願意為「有話題的新品」額外消費一次,這正是各品牌紛紛拋出異國食材的背後邏輯。


<<<文化的滋味:速食如何翻玩飲食文化>>>

當速食成為大眾日常的同時,它也悄悄扮演著文化翻譯的角色。這次摩斯漢堡南洋系列的出現,不僅是口味上的跨國旅行,更反映出品牌早期以日式漢堡為基礎,持續吸納在地與異國食材的策略。「泰式檸檬魚堡」所使用的飛虎魚,是台灣水產養殖的重要品種之一,將地產魚種轉譯為國際風味,不僅降低進口依賴,也突顯品牌的永續食材思維。

同樣的文化轉化也出現在肯德基新品中。明太子(Mentaiko)原為日本福岡特色食材,但其實源自朝鮮半島的醃製魚卵文化。當這項風味搭配美式炸雞與日式炒麵時,實則是一場混血食譜的實驗,體現「全球在地化」(Glocalization)飲食潮流。這類跨文化混搭,也回應了當代台灣食客的口味喜好——講究刺激感、創新與視覺吸引力。

而麥當勞的吉拿棒雖為西班牙傳統甜點,但這次選擇導入日韓版本的「迷你Q紫薯」設計,不僅外型可愛,也符合亞洲市場對紫薯甜品的喜好(如日式紫薯蛋糕、韓式地瓜拿鐵)。根據麥當勞全球研發中心指出,台灣市場對「限時甜點」的點購轉換率在亞洲市場名列前茅,2023 年導入「草莓派」當季熱銷近 120 萬個。

因此,這些速食新品不只是食物,它們也是品牌與在地文化、跨國飲食潮流之間的對話與交融。當速食變得懂得「說故事」,自然也就跳脫單純飽足需求,進入品牌與顧客之間更深的文化連結層次。


<<<傳承與創新:速食的下一場味覺挑戰>>>

然而這場「速食異國戰」能走得多遠?除了打開新口感,品牌也面臨食材來源穩定性與口味接受度的雙重挑戰。以摩斯為例,若未來進一步推展到更冷門的南洋食材(如羅望子、香蘭葉),就可能面臨食材取得困難與成本波動風險;而肯德基若持續引進日式特色食材,也需評估消費者對「非主流醬料」的耐受性與熱情持久度。

專家指出,速食品牌若想持續創新,除了口味突破,更應考慮「教育市場」與「情感行銷」的策略。例如透過聯名企劃與異國主廚合作,辦理快閃餐會或文化主題日,讓消費者能從「吃」延伸到「認識一種文化」;或結合永續議題,如強調在地食材、友善耕作來源,亦能吸引愈來愈重視食材來源的消費者。

對消費者來說,未來選擇速食或許不只是價格與便利性,也是一場關於文化、認同與風味的旅程。你今天吃的那一口炸雞,也許不只是「雞」,而是「文化的出口」——正如那些出現在你手上的新品,背後其實蘊藏著一整套品牌與味覺的野心。

那麼,下次看到限時推出的異國新品,你會選擇嚐鮮嗎?還是期待某一天,有人能把紅燒牛肉麵也變成速食漢堡的一部份?速食的創意邊界,或許正等待我們的味蕾一起擴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