味蕾的旅程:探索擂茶的色香味韻
當第一口擂茶滑過舌尖,芝麻與花生的深沈香氣瞬間在口中綻放,伴隨銀耳的微黏柔滑與茶湯的清新回甘,形成多層次的味覺交響。擂茶(Lei Cha)源自客家人勤儉的飲食智慧,以烘焙的茶葉、雜糧、堅果研磨而成,色澤呈現淺棕帶綠,散發淡雅茶香和濃郁堅果香。[行政院農業委員會(Council of Agriculture, COA)2019年報告]指出,擂茶中富含膳食纖維與多元植物蛋白,每100公克約含胺基酸12公克及纖維6.5公克,有助維持消化道健康。親訪新竹北埔老街茶行,在當地耆老口中得知,早年客家婦女為趕集熬煮擂茶,常與野菜或糯米飯搭配,為長途跋涉補充能量,也讓擂茶成為客家人情味與勤儉精神的象徵。
文化的滋味:擂茶傳承與演變歷程
擂茶發端可追溯至明清時期,客家族群自福建、廣東遷徙至台灣後,將原鄉的茶飲與糧食雜糧結合,以易於保存與攜帶的茶粉形式,應對山區生活的辛勞與寒冷。早期擂茶製程全靠石臼人力,將茶葉、芝麻、花生等食材反覆研磨,形成粉末,沖入熱湯即可飲用。根據文化部(Ministry of Culture, MOC)2018年田野調查,有近60%的客家家庭仍保有擂茶節儀式,藉由共擂同飲加強家族凝聚力。隨著市場需求提升,部分茶行開始引進電動研磨設備,提高產量並保留風味;另亦有業者將擂茶粉搭配米香、乾果等預拌組合包,拓展至便利商店與網購平台,創造年營收超過新臺幣千萬元的經濟效益。[台灣區客家茶業協會統計]
傳承與創新:客家擂茶未來展望談
進入21世紀,擂茶面臨食材成本變動與年輕族群口味多元化挑戰。傳統芝麻與花生價格因國際原料行情劇烈波動,部分小茶坊難以維持原價策略;同時,年輕消費者偏好創新風味,如巧克力抹茶擂茶、玫瑰鹽堅果擂茶等新穎組合。為兼顧傳承與創新,可從三方面著手:一、舉辦「擂茶文化工作坊」,讓親子或團體體驗手磨樂趣,增進文化認同;二、結合現代飲食趨勢,推出低糖、無麩質(Gluten-Free,GF)擂茶新品,滿足健康訴求;三、與在地小農合作,將擂茶與季節野菜、鮮果調配成「擂茶輕食套餐」,拓展擂茶的飲食場域。您是否願意與我們一同擂出更多可能,延續客家擂茶的百年韻味?